close

前言

    東亞、東南亞地區一向是水稻的生產大國,這些地區的飲食文化更與水稻息息相關。

以下將以不同面向討論東南亞地區與台灣的異同。

泰国茉莉香米(摄影:alexrushmer)500x375--222843653      

相似的水稻農業──源起與發展

    台灣地區水稻種植主要是明末時期由漢人及荷蘭人引進,荷據時期更引進耕牛、農具及不同的品種,並且興建許多水利設施奠定農業基礎。日據時期日人為供應其國內需求,在台有計劃性的引種試種,當時有近半數的稻米產出皆供日本本土消費。二次世界大戰前,日本人曾竭力增產,力行產銷統制﹔最繁盛時期,約佔耕地全面積百分之七十﹔但二次大戰之後,農業資源消耗過度,產量一落千丈。台灣光復初期,政府施行相關政策並改善水利設施,使得總產量高於日據時期的最高產量。但近些年來工商業轉型及國民消費形態改變,稻米需求減少,所以栽培面積逐漸減少。

    水稻的栽種起源於中國南部山區,而後漸漸傳播到東南亞大陸,而東南亞島嶼部分則是由南島語系人口成為傳播媒介。19世紀殖民主義進入東南亞地區,此時稻米開始出口至各國,並轉為商業生產,自耕農開始建立灌溉排水系統。1960年代東南亞地區推動綠色革命,以應付快速增長人口之需求。

稻米收穫量

  不同的米食文化

滷肉飯 湯圓 黃薑飯 米線 椰漿飯 海南雞飯 牛肉炒河粉  

東南亞與台灣一樣以米飯為主食,但因為當地氣候及歷史殖民及鄰近國家的影響,
所以在米食文化的發展上有許多不同於台灣的特色料理。 

米食料理除了未加工過的米飯外,還有由米磨成粉再加工製作而成麵條或麵線形狀條類米製品、以及各式糕點。

台灣的米食文化在發展上受當初農業時代的影響,除了一般的白飯外,還有許多為了讓農務繁忙的人在正餐期間補充體力的米食點心,其中又以客家人的米食料理更為出名。在台灣雖然有眾多不同的料理方式,但調味主要還是以鹹味及甜味為主,常見米食有魯肉飯、油飯、炒米粉、碗粿、粄條、草仔粿、狀元糕、發糕......等。

東南亞地區因為氣候濕熱,調味上時常是酸、辣、特殊香料等較重的口味,同時搭配清爽的蔬果入菜

以下則針對不同的東南亞國家的食物特色簡單描述
 越南菜酸辣甘甜,不油不膩,青菜水果種類繁多,做菜過程中以蒸煮、燒烤、焗悶、涼拌為多,熱油鍋炒較少。

印尼美食以椰子、辣椒、檸檬草、酸橙葉和胡椒等各種南洋香料為基本調味

柬埔寨飲食上,處處表現泰國、法國的烹調風格。接近泰國菜的柬菜,酸辣不強,甜味較濃。

泰國普遍嗜吃酸、辣、甜等口味重的食物。

菲律賓長期受外來統治,融合了西班牙、馬來、中國各地風格,以大量使用水果、當地調味與海鮮著稱。

寮國特點是酸、辣、生。喜歡採用新鮮的香料與辣椒煮食,與東南亞各地的菜餚一樣離不開酸辣重味。香料與肉末混合的 Laap 與蒸熟的鯰魚肉(Mokpafort),搭配當地的糯米飯在當地是普遍的主食。

緬甸料理的特色為比較油和鹹,深受鄰近國家印度、中國和泰國的影響。

雖然綜觀以上敘述東南亞料理與台灣料理的調味方式十分不同,但其實在米食上面卻有許多相似之處

例如:米粉、米線、金邊粉、檬粉都是相似的米食

         河粉、粿條(粄條)也是相似的米食

參考資料:

李美賢、楊昊《東南亞多元與發展》

羅茲‧莫非《亞洲史》

洪久賢 世界飲食文化概論ppt

台灣稻作發展史 台灣省農林廳發行  88.6.

台灣通志卷四經濟志農業篇  陳文慶編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

3 (1 ): 1- 3

東南亞文化教學參考手冊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onnan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